館藏資訊
超越年代的集體記憶,
中國電影百年盛宴。
臺北藝術大學電影創作研究所教授/電影監製
焦雄屏
超過70部經典電影評論,近百篇電影筆錄,
從經典到革新,從國際邊緣至影展新星,
探尋中國電影各展風華的時代風貌與歷史脈絡。
時空一直在變,電影卻牢牢地存在那裡,等待不同時空的人對它們再挖掘,再評論。
——焦雄屏
從默片到有聲電影,
從國際邊緣發展至影展炙熱新星,
中國電影1930年代至今,那些年的經典名作,
成就了孫瑜、吳永剛、蔡楚生、桑弧、水華、費穆、謝晉、陳凱歌、田壯壯、張藝謀、姜文等著名導演,
更許培育出阮玲玉、黎莉莉、白光、上官雲珠、金山、石揮多位影壇巨星。
電影,反映時代,也因時代框架被揉捏出獨有樣貌,
百年後的今日,待我們回味,那些年各展風華的時代風貌。
本書特色
《映像》系列集結知名電影人焦雄屏逾百篇電影筆錄,縱觀國際情事、時代背景、人文變遷,以全方位觀點,用精煉筆觸細膩描寫華文電影各階段的成長與轉變,帶給讀者一場跨越百歲光陰的電影盛宴。
焦雄屏
電影監製/臺北藝術大學電影創作研究所教授
在台成功推動台灣新電影浪潮,在國際上也是華語電影成功關鍵的人物。
她曾監製及參與多部中港台電影包括《十七歲的單車》、《藍色大門》、《聽說》、《白銀帝國》、《愛你愛我》、《侯孝賢畫像》、《愛你一萬年》、《阮玲玉》、《戰.鼓》、《蘋果》、《觀音山》、《大同:康有為在瑞典》、《意外的戀愛時光》、《豬太郎的夏天》、《狗狗傷心誌》、《尋羌》,獲獎無數。
她曾任臺北藝術大學電影研究所所長、金馬電影節主席,期間改革評審制,促進國際化,開創創投機制,並促成大陸電影頻道合作轉播頒獎典禮,使金馬獎氣象一新。她經常出任柏林、威尼斯、鹿特丹、聖賽巴斯蒂安、布宜諾斯艾利斯、溫哥華、舊金山、山形、香港、新加坡、塔什干、雪梨、俄國及福岡等國際一流電影節的評審,也出席耶魯、芝加哥、柏克萊、哈佛、UCLA等名校學術會議及演講。她被委任過台灣電影年的執行長,大規模培養台灣至今在一線工作的製片、導演、錄音、攝影、美術、動畫、表演人才,並出版了一系列台灣電影史叢書,推動數十個台灣電影在外國的專題展,研發電影數字資料庫,替台灣電影打下日後在學術、產業、文化輸出的蓬勃基礎。
她出版書超過八十本,獲頒母校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赫斯特大獎,政大八十年傑出校友獎,中國《南方都市報》十年電影貢獻獎,印度影展終生成就獎,《People》雜誌之「菁鑽」大獎,《天下》雜誌台灣千禧年最有影響的200人物之一,台北電影節卓越貢獻獎。
近來在視頻網站主持《聚焦》對談節目,並開創「豆瓣時間」講座廣受觀眾歡迎與媒體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