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遷社會學 : 高碳社會及其轉型挑戰 = Sociology of climate change : high carbon society and its transformation challenge
館藏資訊
如何扭轉威權體制餘緒下專家政治所造成的「僵局風險治理」? 政府與社會之互不信任,為臺灣近年最大的挑戰。 氣候變遷威脅形塑了全球治理與社會轉型挑戰,在國際脈絡下,臺灣面臨國際綠色公約制裁之垂直壓力,而對應性地導致國內社會經濟轉型要求之水平壓力;這兩者的螺旋效應直接撼動經濟、產業與能源的結構變革。 本書所稱「氣候變遷社會學」,關鍵在於批判論證社會轉型的結構性路徑依賴、鎖入效應,以及社會能動、強健性知識的挑戰。第一部曲探討臺灣高碳社會的結構路徑,分析高耗能與高排碳產業之政策、轉型怠惰與困境。第二部曲探討公眾風險感知之典範轉移象徵、水資源爭議與永續衝突。第三部曲聚焦在公民認識論與社會強健性分析,凸顯臺灣從反污染到氣候風險之環境運動變遷元素,探討多元團體強健的風險知識動員如何翻轉重大開發案決策,以及壓迫政府啟動PM2.5空污管制。 名家推薦: 這本專書的出版,可以說對臺灣探討有關全球氣候變遷議題的社會學研究領域,提出非常重要的成果,開展出新的研究議題,並且引領未來持續分析的方向。章節安排相當有創意,除了深入分析問題之外,更處理和社會實踐高度相關的公民認識論和社會韌性的議題,對於臺灣環境永續由下往上發動的社會改革很有啟發性。 ──臺大社會學系教授 陳東升 臺灣風險社會的來臨,也惡化「高碳經濟」對臺灣不永續發展的險惡狀態。「在地論述」與「在地行動」是我很欣賞的本書特色,針對臺灣該如何從高碳社會走向低碳社會的必要轉型,提出策略思考的兩個大方向。剖析「高碳經濟社會」的結構和惰性,和批判民眾對氣候變遷的焦慮和企業抗拒及政府失責之間的矛盾。 ──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總統府資政 蕭新煌 作者透過脈絡性的社會結構觀點,探索臺灣自發形成的公民認識論、科技民主與社會強健性知識等元素,並以具體數據和事件來分析臺灣的決策模式、專家政治、風險論述、管制邏輯與風險文化,描繪出臺灣長期以來辯證出的各種氣候風險治理與環境運動,十分難能可貴。 ──政大社會學系兼任教授 顧忠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