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
三民書局
館藏資訊
經歷「文本的轉向」、「身體的轉向」以及「感官的轉向」,當前的人文社會學科需要的是「身體感的轉向」此一理論典範。 上下、冷熱、整潔、骯髒、舒適、混亂、美麗、可愛、優雅、粗俗、陰陽、霸氣、人氣……等是人們整合感官接受的訊息以瞭解內在、外在世界的身體感受項目與方式。本書作者從各自的學科出發,說明我們為何選擇「身體感」(而非感官)作為研究的切入點,並闡釋從身體感的理論觀點如何能夠提供研究社會、文化及歷史的
資料來源:
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
Google Books
Amazon
【編者簡介】
余舜德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研究員,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人類學系博士。專長包括經濟、歷史與感官人類學,研究的題目擴及臺灣的夜市、禪修、普洱茶的消費與全球化現象、臺灣茶文化的發展及雲南藏族現代化的體驗等。1996年進行禪修的研究時開始注意到「身體感」的課題,從2005年起與民族學研究所「身體經驗」研究群的成員共同發展身體感的理論觀點,並主編研究群成員共同撰寫之論文集《體物入微:物與身體感的研究》(2008年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Bodily Cultivation as a Mode of Learning (專號,《臺灣人類學刊》第7期)及《感同身受:日常生活的身體感》(專號,《考古人類學刊》第74期)。
【作者簡介】
余舜德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研究員
鍾蔚文
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名譽教授
張珣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研究員
簡美玲
國立交通大學人文社會系教授
王鏡玲
真理大學宗教文化與組織管理學系副教授
蔡怡佳
輔仁大學宗教學系副教授
蔡璧名
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
丁亮
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
資料來源:
TAAZE 讀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