奼紫嫣紅開遍 : 青春版《牡丹亭》巡演紀實
- 作者: 白先勇 1937- 文字
- 其他題名:
- 青春版《牡丹亭》巡演紀實
- 文化趨勢 ;
- 出版: 臺北市 :[臺北縣新莊市] : 天下遠見出版 ;大和圖書總經銷
- 版本:第一版
- 叢書名: 文化趨勢 ;2
- 主題: 崑劇
- ISBN: 9864175920 (平裝): NT$490
- 資料類型: 圖書
- 內容註: 附錄 : 印刻青春
-
讀者標籤:
- 系統號: 005260863 | 機讀編目格式
館藏資訊
2001年5月18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佈崑曲為人類口述非物質文化遺產,意味著崑曲已成為傳統文化的標誌性藝術,然而少有人了解這項即將失傳的藝術,本書將是了解此項藝術的最佳入門書。書中收錄崑曲青春版《牡丹亭》的演出花絮,包含相關幕後工作人員(如白先勇、汪世瑜、奚淞、董陽孜、王童等人)的採訪、學生觀後心得、演員心聲等內容,搭配難得一見的後台照片,與製作期間的設計手稿等資料,呈現一齣美麗而動人的崑劇幕後
白先勇 著 白先勇(1937~ ) 小說家、散文家、評論家。曾用過鬱金、白黎、蕭雷…等筆名。廣西桂林人。臺大外文系畢業,愛荷華大學作家工作室」(Writer’s Workshop)文學創作碩士。著有短篇小說集《寂寞的十七歲》、《台北人》、《紐約客》,長篇小說《孽子》,散文集《驀然回首》、《明星咖啡館》、《第六隻手指》、《樹猶如此》,舞台劇劇本《遊園驚夢》、電影劇本《金大班的最後一夜》、《玉卿嫂》、《孤戀花》、《最後的貴族》等。 白先勇為北伐抗戰名將白崇禧之子,幼年居住於南寧、桂林,1944年逃難至重慶。抗戰勝利後曾移居南京、上海、漢口、廣州。1949年遷居香港,1952年來台與父母團聚。1963年赴美留學、定居,1965年獲碩士學位,赴加州大學聖芭芭拉分校東亞語言文化系任教中國語言文學,1994年退休。大學時以小說〈金大奶奶〉、〈入院〉(後更名為〈我們看菊花去〉)受夏濟安賞識,刊登於其主辦的《文學雜誌》。 1960年與王文興、歐陽子等人創辦《現代文學》雜誌,引介西方文學與文藝理論,亦對中國古典文學研究與現代文學評論有所貢獻,更重為許多作家創作的園地,引領現代主義文學風潮,對臺灣當代文壇影響深遠。1971年《台北人》系列14個短篇結集出版,奠定白先勇的文壇地位。內容描寫1949年前後隨國府撤退來臺的外省族群生活,呈現其離鄉背井的愁苦與思鄉思人之情。〈永遠的尹雪豔〉、〈遊園驚夢〉、〈金大班的最後一夜〉、〈花橋榮記〉為當中的名篇。歐陽子在《王謝堂前的燕子──《台北人》的研析與索隱》中指出「今昔之比」、「靈肉之爭」、「生死之謎」為《台北人》一貫的主題。 1976年出版《寂寞的十七歲》收錄早期小說〈金大奶奶〉、〈玉卿嫂〉、〈月夢〉、〈青春〉、〈寂寞的十七歲〉、以及以海外華人為主角的「紐約客」系列〈謫仙記〉、〈謫仙怨〉等18篇作品 ,被夏志清譽為「當代短篇小說家中少見的奇才」。 唯一的長篇小說《孽子》於1983年出版,描寫1970年代台灣同性戀族群被家國拒斥的邊緣處境,反映其外在身體的流放與內在心理的壓抑,為臺灣男同志小說經典之作。另有以文革為背景的〈骨灰〉、〈夜曲〉、〈等〉和涉及愛滋題材的短篇小說〈Danny boy〉、〈Tea for Two〉,兩者皆屬「紐約客」系列,2007年結集出版。 白先勇善於刻畫時代變革、新舊價值交替與中西文化衝擊下的人物心理,富有歷史興衰與人世滄桑之感。在文化懷鄉之餘,亦對臺灣風土人情著墨甚多,不僅有現代主義的技巧,亦有寫實主義的精神,關懷弱勢,筆下悲憫有情,貼近臺灣與華人世界的脈動。融合中國傳統文學的語言質素與西方當代的文學技法,創造獨樹一格的文字藝術,也形塑了古今融合的美學典範。 散文代表作〈第六隻手指〉、〈樹猶如此〉追憶與三姐先明及摯愛王國祥的深刻情感。另撰述多篇文學評論。〈玉卿嫂〉、〈花橋榮記〉、〈遊園驚夢〉、〈金大班的最後一夜〉、〈謫仙記〉、〈孤戀花〉、《孽子》等作曾改編為舞台劇、電視劇、電影上演。1997年加州大學聖芭芭拉分校圖書館成立「白先勇資料特藏室」,收錄作品的各國譯本、相關資料與手稿。 近年投入愛滋防治的公益活動和崑曲藝術的復興事業,製作《青春版牡丹亭》巡迴兩岸、美國、歐洲,獲得廣大迴響。從「現代文學傳燈人」,成為「傳統戲曲傳教士」,目前正在撰寫父親白崇禧的傳記。 關於白先勇創作的研究,兩岸均不斷有學者投入,人數眾多,面向多元,形成白先勇文學經典化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