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
三民書局
館藏資訊
今天,自殺是全球十五至四十四歲男女性的主要死因,分居第四及第二位,而且有年齡下降的趨勢。自殺並非失意人的專利,古今中外的騷人墨客、科學家等社會顯達人士也都曾徘徊在生死的邊緣。是誰第一個想到要用這種極端的手法解決人生問題,從此開啟了人類的自殺史?自殺是一時興起,還是絕望下不得不的選擇? 本書是近二十五年來第一部深刻探討自殺議題的書,尤其專注在年輕人的自殺。作者凱.傑米森博士在一次刻骨銘心的殺經驗
資料來源:
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
Google Books
Amazon
凱.傑米森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精神病學系教授,曾當選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科學女傑」。她於2001年得到麥克阿瑟獎,2002年獲選為哈佛大學傑出學者,2003年獲選為牛津大學利奇菲爾德學者。列名於「全美最佳醫師」內:她是美國「國家諮詢委員會人類基金研究」的成員,同時也是「戴納機構躁鬱症基因基礎」的臨床主任。她曾製作撰寫一系列獲獎之公共電視節目,內容均與躁鬱症和藝術有關。著作包括《為火所染:躁鬱症和藝術特質》,及八十多種科學出版品,內容涵蓋情緒失調、自殺、心理治療和鋰鹽等。暢銷著作包括《躁鬱之心》和《夜,驟然而降:了解自殺》(皆由天下文化出版)。
資料來源:
TAAZE 讀冊
- 本書從基因學的角度來探討天生便帶有自殺頃向的人,也打破一般社會大眾對於憂鬱很久才會造成自殺的迷思,自殺並不是平常看起來憂鬱者的特權,其實就真的有平常都看不出異狀的陽光男孩,功課、愛情、人際關係都很平順甚至出眾顯眼的校園風雲人物,一但發病,就衝動得(幾近於迫不及待)結束自己寶貴的生命,這樣的事實十分令人震驚,人們對於未來的災難總是想方設法的預防(如果其人自殺成功也來不及治療了)但像是這類事先毫無預警(暴風雨要來也會有先前的寧靜)說不定就這樣莫名其妙的痛失一位至親好友,這是每個人都不希望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作者還舉出,即使在患有此疾的兩人互相約定想自殺時要先打電話給對方,以免悲劇發生,但經由作者的一位友人血淋淋的用自己的生命證明此法並不可靠,原因在於當他想到要自殺時就不會再想起其他的可能(就像要死之前誰還會想把房貸還清)作者深刻的描述了"自殺"這一回事!( 2010年4月10日 00: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