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
三民書局
館藏資訊
如果爆炸,苗栗以北都將化為灰燼,全台都可能變成核子廢墟…… 台灣曾在極度機密的狀態下,「幾乎」成功自製了一個爆炸威力驚人的核武裝置。但令人不解的是,它為何要設置在距石門水庫幾公里之遙的大漢溪畔?為何是固定式的?是為了「先求有,再求好」,還是「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兩位蔣總統的盤算為何?張憲義是叛逃的賣國賊,還是救了台灣的悲劇英雄?而尚未結束的則是因之而來的核汙染!它使得桃園竟成為沒有核電廠、卻受核
資料來源:
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
Google Books
Amazon
賀立維
美國愛荷華州立大學核子工程博士、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博士後訪問學者。
於1966年,國防部「中山科學研究院籌備處」成立的隔年,考入陸軍理工學院(同年為慶祝蔣介石八十歲華誕,即與海軍工程學院等校合併成中正理工學院),從大學、研究所、出國留學、返回中科院核能研究所服務,一直到1988年張憲義「叛逃」導致台灣的核武計畫臨將成功前功虧一簣,整整二十二年的軍旅生涯,恰好與代號「新竹計畫」、「桃園計畫」的兩個核武研發任務完整重疊。退役時,軍階為空軍上校。
離開軍職後轉入光電及能量學領域研究與教學,曾兼任於中央大學光電研究所、陽明大學醫學工程研究所、中央警察大學警政研究所、中正理工學院系統工程研究所及高雄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等。
由於對核能的深刻了解及反省,退休後全力投入反核工作。現任宜蘭人文基金會專業技術顧問。
資料來源:
TAAZE 讀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