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書目資料

資料來源: 三民書局
2
0
0
0
0

超越資本主義的異托邦 : 知識社會學的探索

  • 作者: 葉啟政 作
  • 其他題名:
    • Heterotopia beyond capitalism :: a sociological inquiry into the history of social thoughts
    • 知識社會學的探索
    • 從政經聯合體到共同體主義
    • 從諸眾的反抗到產消合體
    • SOC ;
  • 出版: 新北市 : 群學
  • 版本:一版
  • 叢書名: SOC ;56-57
  • 主題: 馬克斯主義 , 資本主義 , 知識社會學
  • ISBN: 9786269778928 (上冊 ;平裝): NT$480 、 9786269778935 (下冊 ;平裝): NT$520
  • 資料類型: 圖書
  • 內容註: 含參考書目 上冊, 從政經聯合體到共同體主義 -- 下冊, 從諸眾的反抗到產消合體
  • 讀者標籤:
  • 引用連結:
  • Share:
  • 系統號: 005529023 | 機讀編目格式
  • 館藏資訊

    掌握資本主義的「概念史」才能找出推翻體制之道!超越左翼思潮的物質性論述從人性角度對資本主義提出真正關鍵的批判葉啟政集數十年思想大成之鉅著本書從西方社會思想史出發,檢視資本主義體制的發展,及相應的各方論述。無論是資本主義的擁戴者或反對者,雙方對這種經濟體制的想像,往往聚焦在物質性的層面,而未能關注其背後的人性底蘊。這正是為什麼某些社會主義思想未能擺脫經濟主義的泥淖,仍擁抱發展至上的信條,甚至走向歧途,演變成史達林主義式的獨裁壓迫。本書主張,在資本主義體制及相關論述的背後,存在著一套關於「人性的心理學」之預設。古典自由主義者霍布斯、洛克、亞當斯密的學說,將人人共享的「動物性」──自我保全的本能、慾望、需求──抬升到存有論上的核心地位,當「自利」的概念得到語意上的洗白,因應而生的「追求私利可成就公益」之論述,則為資產階級的心態打下了基礎,也讓「貪婪」的概念愈來愈得到正當化。馬克思作為最知名的資本主義反對者,其共同體主義(communism,多被翻作「共產主義」)的理念,時常遭到世人誤解,當中最遭受忽略的部分,莫過於他的思想對亞里斯多德的承繼。根據亞里斯多德,共同體的最小單位應是家庭,而非自由主義哲學家所設想的「個人」,而經濟的發展更不應該導向財富無止盡的積累。馬克思延續這名古希臘哲學家的說法,指出政治的目標在於令人們實現潛能,也就是讓人可以成為「全人」,以此發展出公正、消弭剝削的社會關係。事實上,資本主義的剝削,除了存在於資方與勞方、權貴與人民之間,更展現於人類與生態之間,馬克思對於「自然」的看法,便早已預示到了這一點。為此,要超越資本主義,我們就必須超越資本主義誘使眾人信以為真的「動物性」預設,並以「共同體主義」傳統下的「人文性」主張來分庭抗禮。換言之,主導文明演進的驅力,不能再是利己、競爭、擴張等觀念,而是要以友愛、互惠、民主等「生命美學」原則為本,並且應當要鼓勵節制、自制、自足式的在地化生產模式,以便達成人對集體與自然的共感共應。分冊介紹上冊「從政經聯合體到共同體主義」首先從社會史著手,指出資本主義不只是經濟體制,而是打從誕生之初,就與政治力量有著共生關係。其次,本書分別爬梳以霍布斯為首的「持具個人主義」(possessive individualism)以及馬克思的共同體主義思想,最終則指出社會主義的初衷在遭受史達林式政權的扭曲下,如何激發西方馬克思主義者(Wes

    資料來源: 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 Google Books Amazon

    葉啟政
    已完全退休,目前專心從事學術性論述的寫作。
    曾獲得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學士與碩士、美國密蘇里大學哥倫比亞校區(University of Missouri at Columbia)社會學博士。
    1974年回台任教後,先後服務於國立政治大學民族社會學系(副教授)(2年)與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教授)(30年)。在2007年退休後,轉任世新大學社會心理學系(講座教授)(8年),於2015年完全退休。一生以從事理論性的思考社會現象為職志,重要著作計有
    ▍《社會、文化和知識分子》(1984,東大)
    ▍《制度化的社會邏輯》(1991,東大)
    ▍《臺灣社會的人文迷思》(1991,東大)
    ▍《進出「結構-行動」的困境:與當代西方社會學理論論述對話》(2000,三民)
    ▍《傳統與現代的鬥爭遊戲》(2001,巨流)
    ▍《社會學和本土化》(2001,巨流)
    ▍《觀念巴貝塔:當代社會學的迷思》(2005,群學)
    ▍《現代人的天命:科技、消費與文化的搓揉摩盪》(2005,群學)
    ▍《期待黎明:傳統與現代的搓揉》(2005,上海人民)
    ▍《社會理論的本土化建構》(2006,北京大學)
    ▍《邁向修養社會學》(2008,三民)
    ▍《象徵交換與正負情愫交融:一項後現代現象的透析》(2013,遠流)
    ▍《深邃思想繫鏈的歷史跳躍:霍布斯、尼采到佛洛依德以及大眾的反叛》(2013,遠流)
    ▍《實證的迷思:重估社會科學經驗研究》(2018,三聯)
    ▍《穿越西方社會理論的省思》(2019,浙江大學)
    ▍《社會學家的絮言絮語》(2019,浙江大學)
    ▍《從因果到機制:經驗實徵研究的概念再造》(2020,群學)

    資料來源: TAAZE 讀冊
    回到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