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書目資料

資料來源: Google Book
15
0
0
0
0

這樣說, 孩子願意配合與改變 40年不敗的親職專家心法, 100個家庭實證故事, 幫你掌握對孩子不暴氣的溝通策略, 有效化解哭訴、吵架、崩潰、忤逆等最挑戰的27種教養難題 / [電子資源] :

  • 作者: 法伯 (Faber, Joanna)
  • 其他作者:
  • 其他題名:
    • How to talk when kids won't listen : whining, fighting, meltdowns, defiance, and other challenges of childhood.
    • 40年不敗的親職專家心法, 100個家庭實證故事, 幫你掌握對孩子不暴氣的溝通策略, 有效化解哭訴、吵架、崩潰、忤逆等最挑戰的27種教養難題
    • 這樣說孩子願意配合與改變
    • 40年不敗的親職專家心法100個家庭實證故事幫你掌握對孩子不暴氣的溝通策略有效化解哭訴吵架崩潰忤逆等最挑戰的27種教養難題
    • 四十年不敗的親職專家心法一百個家庭實證故事幫你掌握對孩子不暴氣的溝通策略有效化解哭訴吵架崩潰忤逆等最挑戰的二十七種教養難題
    • 全美教養聖經.
  • 出版: 臺北市 : 漫遊者文化
  • 版本:初版
  • 叢書名: 全美教養聖經. 狀況題應用篇
  • 主題: 親子溝通 , 子女教育 , 親職教育
  • ISBN: 9789864896660 (EPUB) 、 9864896660 (EPUB) 、 9789864896615 、 986489661X
  • FIND@SFXID: CGU
  • 資料類型: 電子書
  • 內容註: 資料型式 : 文字 檢索型式 : 電子書服務平台 題名取自版權頁 譯自: How to talk when kids won't listen : whining, fighting, meltdowns, defiance, and other challenges of childhood
  • 讀者標籤:
  • 引用連結:
  • Share:
  • 系統號: 005520473 | 機讀編目格式
  • 館藏資訊

    對孩子下命令總是遇到挫敗,不知道用什麼方法應對孩子? 想尊重孩子的感受,但無法處理孩子的失控或崩潰,認為孩子就是需要管教? 教養專家提出的大道理聽起來很完美,但是自己就是完全做不到? 影響全美400萬個以上家庭的「How to Talk」溝通法 40幅漫畫情境輔助你理解親子互動的正確策略 亞馬遜讀者4.7星好評 全球壟罩疫情下,「How to Talk」系列對父母的幫助更甚以往。——《紐約時報》 周育如(清華大學幼教系副教授)、林怡辰(國小資深教師、閱讀推廣人)、胡展誥(諮商心理師)、陳志恆(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羅怡君(親職教育工作者) 聯合推薦 【本書特色】 l 親職顧問隨時陪伴:內容涵蓋幼兒、孩童到青少年,一本就能幫助父母因應不同階段的教養挑戰。多面向的討論主題,讀者可依照個人需求查詢閱讀。 l 漫畫情境輔助:40幅漫畫,把親子衝突中典型的性格和台詞,轉變為一系列有生命的角色,具體示意NG話語與有效溝通策略的差異。 l 提供解決問題步驟:以清楚可行的對話策略,在溝通中解決日常與孩子可能的大小衝突。 l 清楚易讀實用:每章最末為讀者作重點回顧,也有演練題供自我檢測,是最實用的工具書。 l 生動案例:100個來自不同家庭的故事,讓父母看到如何應用溝通技巧化解孩子遭遇的大小難題。 孩子無理取鬧時,父母究竟該怎麼辦? 孩子成了省話達人,父母該怎麼傾聽? 為什麼做功課會讓孩子情緒崩潰、家長挫敗到抓狂? 如何幫助孩子面對各種焦慮、恐懼與輸不起等大崩潰, 如何應付孩子愛抱怨、哀哀叫、講不聽等各種難搞行為? 如何跟孩子討論3C使用原則、如何教孩子遠離陌生人的騷擾? 本書內容分為基本溝通方法與教養難題實例兩大部分。第一部份作者提出經典的四大溝通心法,包括:尊重孩子感受、尋求合作、懲罰之外的替代方案、讚美之道,透過生動的漫畫情境示意,父母能很快分辨NG話語與正確的策略技巧,用溝通來化解與孩子常見的衝突,改變家庭生活氣氛。每章最末,作者也提供內容重點回顧與情境練習,幫助讀者掌握要點,並透過狀況題自我檢測。 第二部分作者集結了百位家長對教養孩子的詢問與分享,以27個主題來展示如何運用前述的基本溝通方法。主題涵蓋傳統難題和現代教養新議題,孩子年齡層則由幼兒、孩童,跨越到青少年,讀者可以隨意翻閱到自己感興趣的主題,找到所需的幫助。 當我們懂得正確的親子溝通方法,與孩子的爭執減少、感情也更加穩固,眼下的家庭生活就更加愉快。若我們想培養孩子在乎別人的感受,就必須從在乎他們的感受開始;要讓孩子懂得獨立思考、負責任解決問題、考量他人觀點,我們也就必須考量孩子的觀點,並且給他們機會練習做決定、承擔責任和解決問題。

    資料來源: Google Book
    延伸查詢 Google Books Amazon
    回到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