館藏資訊
───── 沒有完美的童年,一樣能擁抱美好的人生 ───── 傷口的背後一定都有一個等待被理解的原因 內在小孩 6 種需求 X 6 種情緒釋放 X 5 種自我價值重建 X3 種整合 這是屬於曾經受過傷的你我,應該好好面對自己的成長課, 讓傷口成為座標,為自己啟程,活出強大、自信、內在安穩的自己。 ◆ 〔 其實沒有不開心,但也沒有快樂的理由 〕 每個人內心深處,都住著一個長不大的小孩。不管在童年,還是成年後,當內在小孩得不到關心、愛護與療癒時,內在小孩就成了一個有創傷的小孩;他會讓你的情緒容易失控;或在與人交際互動時常受挫,跟世界格格不入;在工作中不受重視,時常被欺負;在感情中作態,沒有建立親密關係的能力;更在人生重要抉擇時刻,做出了「我不好」、「我不配」的決定。 〔 用現在的自己安慰過去的自己,最有力量 〕 小時候的我們,總期待著長大,期望成為自己喜歡的大人,但現在的我們,覺得開心嗎?還是偶爾覺得難過,覺得很受傷;又或者在夜深人靜時,覺得孤單,被世界遺棄了呢?試著回頭跟童年的自己,那個躲在角落的內在小孩說:「你很棒,因為你才有現在的我!」 〔 不要帶著創傷過日子!檢視傷口,學會包紮,等待癒合 〕 心理學家榮格說:「內在小孩是一切光上的光,是治癒的引領者。」療癒內在小孩是一趟向內療癒的旅程,作者心理醫師施琪嘉,在精神分析學的基礎上,提出了許多嶄新的觀點,釐清「內在小孩」的概念外,開啟更多生命的理解,從嬰兒的出生,孩童的教養,以及成年後的社會適應,每個人都可以開始找尋自己的內在小孩,展開自我對話,重新理解與定義自己的人生。 ◆ 〔在心理醫師引導下,認識、理解、療癒我們的內在小孩〕 ▋ 看見內在小孩的樣貌 ── 〔出生的創傷 〕 生存恐懼的恐懼大於出生的喜悅 奧托?蘭克( Otto Rank )提出「出生創傷」的概念:孩子從胎兒到嬰兒出生,這過程是非常痛苦的,作者延伸解釋:每個嬰兒最初的感受未必是安全、幸福而充滿期待的,而是充滿驚恐的孩子,直至適應了世界,對於周遭環境產生信任,才會穩定,成為讓人喜歡的嬰兒。 〔 不害怕寵愛孩子 〕 建立充滿愛與安全感的上帝體驗 正因為嬰兒出生充滿驚恐與害怕,作者反對挫折教育,要給孩子滿滿的愛,不要怕溺愛,滿足孩子「上帝」般的體驗,不要因為失衡的母親環境,造成內在小孩的創傷。 ▋
施琪嘉
具有醫療背景的心理治療師、大學教授。在醫學院受過神經科學和神經內科的訓練,擔任神經科主任醫師。後來因為對心理學感興趣,所以轉向心理治療和精神醫學,擔任精神科醫生。曾獲得德國對外學術交流基金,留學德國法蘭克福大學及奧地利因斯布魯克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