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書目資料

資料來源: TAAZE 讀冊
2
0
0
0
0

神明離去之後 : 臺灣神社的收藏物語

  • 作者: 劉錡豫 作
  • 其他題名:
    • 台灣神社的收藏物語
    • 臺灣神社的收藏物語
    • Art scape ;
  • 出版: 新北市 : 遠足文化發行.
  • 版本:初版
  • 叢書名: Art scape ;2
  • 主題: 神社 , 文物蒐集 , 文物研究 , 臺灣
  • ISBN: 9786267376218 (平裝): NT$500
  • 資料類型: 圖書
  • 內容註: 參考書目: 面139-143 本書另附1張「官幣大社臺灣神社境內之圖」
  • 讀者標籤:
  • 引用連結:
  • Share:
  • 系統號: 005527907 | 機讀編目格式
  • 館藏資訊

    【獨家隨書附贈】
    1916年〈官幣大社臺灣神社境內之圖〉


    消失在臺北圓山大飯店底下的神殿
    竟是日出之國神明遠渡來臺的居所
    當世界戰局的大轟炸與炮火,震盪、重整了東亞秩序
    神明離去之後,神之器變成了敗戰物,又將流落何方?

    一座世人陌生到幾近遺忘的臺灣神社,歷經鎮座、擴建、終結,乃至拆除的過程,在此透過離散於歷史、流轉人世之物,重新現形。本書將娓娓道來,自日本殖民至二次大戰後,曾因緣際會進入臺灣神社收藏的藝術品、文物,種種令人意想不到的聚散、流離故事。

    1901年以來,臺灣總督府陸續通過立法,將日本政教合一的神職、神社的制度,移植到臺灣,並動員臺灣在地仕紳,組織地方團體、學校參拜,籌辦神社的例行祭祀,最終在戰爭期間加速完成了日本深入海外殖民社會的帝國秩序。

      如同許多宗教,在日本的神道教體制中,「物」同樣具有凝聚信仰和樹立權威的作用。臺灣神社(現址已改建為圓山大飯店)建築與空間布置,便藉由鳥居、植樹、紀念碑與兵器陳設,讓參拜民眾強烈感受到國家神道的存在;而排列於表參道兩側的狛犬及石燈籠,則是臺灣在地團體或個人參與神社事務的證明。同時,信眾與統治者也會以奉納、寄贈等名義,將精美的書畫、工藝品、裝飾品獻納進入神社,表達對神明/國家的崇敬與向心力,因此逐漸形成品質及數量可觀的臺灣神社收藏。

      二戰後,這些臺灣神社收藏的文物、藝術品,部分被移交到省立博物館(今之國立臺灣博物館)鎖藏於庫房中,多年來罕見天日、不為人知;部分收藏以及神社相關部件則流落在外,有的被搬遷塗改,有的被銷毀,有的深埋地底,有的至今仍不知所終。

      本書精選十件最具代表性,且能反映臺灣神社歷史時序性的「神社之物」作為各章的主題,包含繪畫、工藝器物、紀念碑,以及紀錄神社文物交接的「清單」,甚至神宮內最神秘不得見於世的供奉祭神──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的「御靈代(神體)」等。特別揭示1945年二戰結束,臺灣神社舉行「升神之儀」後,殖民者引進的神靈正式離開臺灣,涉及以往未曾受到關注的,有關神社信仰如何在臺灣經由舉行儀式、完成終結的具體過程。並且進一步探討後續留存在臺灣,原本屬於神社的器物,在轉變成為戰敗國遺物的身分後,如何面臨超乎想像的移轉、改作與再詮釋的意外命運。

    資料來源: TAAZE 讀冊
    延伸查詢 Google Books Amazon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古蹟藝術修護學系學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曾擔任公共電視臺《畫我臺灣》第三季企劃,現經營粉絲專頁「書院街五丁目的美術史筆記」,從事臺灣美術史的教育推廣寫作。參與合著《漫遊按讚藝術史》(2022),文章多散見於典藏雜誌(古美術.今藝術.ARTouch)、季刊《薰風》(獲第47屆金鼎獎優良出版品雜誌類專欄寫作)與陳澄波文化基金會「名單之後」系列。另有數篇研究論文,發表於《臺灣美術學刊》、《史物論壇》、與《國立臺灣博物館學刊》等。

    審訂、專文推薦:蔡家丘
    日本筑波大學人間總合科學研究科藝術專攻博士。現任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史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研究領域為臺灣美術史、近代日本美術史,近代東亞美術中的超現實繪畫、日本人畫家之東亞旅行與創作等。近期與顏娟英共同編著出版《臺灣美術兩百年》(2022)。

    資料來源: TAAZE 讀冊
    回到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