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書目資料

資料來源: 三民書局
20
0
0
0
0

狂喜與節制 : 張肇康的建築藝術

  • 作者: 徐明松 著
  • 其他作者:
  • 其他題名:
    • 張肇康的建築藝術
  • 出版: 新北市 : 遠足文化發行
  • 版本:初版
  • 主題: 張肇康 , 建築師 , 臺灣傳記
  • ISBN: 9786263141957 (平裝): NT$420
  • 資料類型: 圖書
  • 讀者標籤:
  • 引用連結:
  • Share:
  • 系統號: 005502193 | 機讀編目格式
  • 館藏資訊

    浪漫與理性,是共存於張肇康創作中的雙重力量;他以「現代之眼」拾取傳統精華,致力尋找華人建築之現代性的出路。◆本書特色1. 首部以作品為經、以年代為緯,勾勒出張肇康的創作生命、思想與人生的建築傳記。2. 深入扼要的東海大學建築賞析指南,收錄珍貴的創建初期舊照與各式建築設計圖紙。3. 透過解說導讀、建築地圖、建築師作品年表,帶領讀者認識五、六○年代台灣現代建築的設計脈絡。張肇康是華人建築師中少見畢業自哈佛、師承葛羅培斯的直系弟子,也是與貝聿銘、陳其寬共同實踐東海大學校園規劃的關鍵推手。身為兼容包浩斯教誨與華人文化的浪漫主義者,收放、陰陽的雙重力量,在張肇康畢生創作中皆相伴而生,有時酒神似的浪漫狂放,有時又理性的自我節制。張肇康接受包浩斯設計教育的洗禮,先是在創作、實驗了一系列的「中國現代建築」,試圖將所學的包浩斯現代性,努力嫁接到華人傳統建築,而有了東海校園建築、臺大農業陳列館、香港太平行大樓等佳作;晚年則以「現代之眼」進行民居的測繪與記錄,著成《中國:建築之道》一書,既傳達他對現代建築與傳統對話的看法,也寄寓了他在艱困創作環境中持續找尋出口的浪漫奮戰。建築學者徐明松歷經數年深入研究、蒐集、探訪,終將張肇康散落香港、美國、中國各地的建築作品梳理清晰,分為「東海時期1954-1959」、「後東海時期1959-1975」以及「沉潛時期」三輯,共20件精選作品,深入淺出地介紹張肇康其人其作的發展歷程、職業環境與作品特色。由此,可清楚看見一條脈絡的成形:張肇康試圖將他所學到的包浩斯現代性,努力嫁接到華人傳統的木構建築,創作、實驗一系列的「中國現代建築」,而後更以「現代之眼」進行民居的測繪與記錄。讀者不只能認識個別作品,也可以更有系統性地理解作品在時代中所象徵的意義。本書不僅是一本透過作品來述說的建築師傳記,也不單純是一部經典現代建築指南,徐明松亦想透過張肇康一代的建築師生命,探討建築師與社會相容的可能性與困厄處──為何頂著顯赫文憑與歷練、年方43歲的張肇康,就已完成此生最好的作品?之後僅能透過民居的研究,作為在這種充滿磨難的創作環境裡唯一的救贖與出口?一如王大閎晚年提筆寫起小說,陳其寬拿起顏料揮灑。作者拋出提問,勾畫巨匠身影,只希望能讓來者可以站在他們的肩膀上,看得更廣、更遠。

    資料來源: 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 Google Books Amazon

    徐明松 建築史學者、策展人、銘傳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著有《柯比意:城市.烏托邦與超現實主義》(2002)、《古典.違逆與嘲諷:從布魯涅列斯基到帕拉底歐的文藝復興建築師》(2003)、《王大閎:永恆的建築詩人》(2007)、《粗獷與詩意:台灣戰後第一代建築》(2008,與王俊雄)、《建築師王大閎:1942-1995》(2010)、《王大閎先生:靜默的光,低吟的風》(2012,與倪安宇)、《蔡柏鋒:不帶偏見的形式實驗者》(2012)、《走向現代:高而潘建築的社會性思考》(2015,與劉文岱)、《可傳承的日常:從葛羅培斯到Philipp Mainzer,一條始於包浩斯的建築路徑》(2021,與倪安宇)。 黃瑋庭 中原大學設計學博士研究生。2017年,體驗王大閎先生的建國南路自宅與閱讀其生命歷程後,發覺建築史的迷人之處,開始與徐明松老師研究王大閎、陳其寬、張肇康等臺灣戰後建築師,並協助策劃《妥協與夢想:國父紀念館建築文獻與王大閎先生逝世周年紀念特展》(2019)、《高瞻遠矚:高而潘建築作品珠玉展》(2020)、《空間、文化與手工性:微觀王大閎先生的建築世界》(2021)、《現代之眼:張肇康誕辰百年建築紀念大展》(2022,共同策展人)、《臺灣戰後經典手繪施工圖建築展》(2022,共同策展人)和《洞洞與花牆:臺灣戰後建築的文化情調》(2022,共同策展人)。

    資料來源: TAAZE 讀冊
    回到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