館藏資訊
● 龔卓軍「近未來的交陪:台南蕭壠國際當代藝術節」相關論述首次有系統集結成書。● 臺灣獨特之「交陪美學論」第一本專書● 評論爬梳國內外相關重要文獻、學術研究、及當代重要展覽、影像、表演、藝術季等作品● 全書裝幀設計由入圍多屆金曲獎及金蝶獎知名設計師羅文岑操刀「交陪 Kau-Puê」――含有交易、買取之意。(廈門話) 交際應酬、互盡友誼、彼此密切往來。(臺詞辭典)街境守望、社區聯防、友境出陣、誼廟互挺。(《臺南府城聯境組織研究》)五百年前,西方社會幾乎所有人都擁有對神或魔性力量的信仰,至今這種信仰只是眾多選項之一。五百年後,經過西方和日本的殖民、政權交替,臺灣民間信仰與廟宇文化中的交陪組織,至今仍維持活力不墜,影響著庶民社會的文化藝術表現語彙。本書作者龔卓軍任教於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為近年臺灣最具能量、創意和影響力的藝術學者及策展人之一。 二〇一七年在臺南蕭壠文化園區策展之「近未來的交陪:蕭壠國際當代藝術節」,以紮實的田野調查先行,將臺灣民俗與宗教文化以藝術理論、美學觀點梳理廓清,並邀集跨域藝術家進行創作上的精彩交陪對作,令此展備受好評迴響,引起廣泛討論,並獲第十六屆台新藝術獎年度大獎肯定。此後作者延續策展及書寫藝術評論不輟,逐步建構出臺灣獨有的「交陪美學」概念。 本書為作者繼二〇〇七年《身體部署》的當代哲學理論之後,首度集結系列評論,直陳其十年策展實踐內蘊的藝術理論,讓地方文化面向世界文化,藉廟會藝術提煉當代藝術,從民間廟宇之間的動態「交陪境」,打造出一條屬於臺灣文化蘊育的獨特美學思路。 書中分成「理論」、「影像」、「展演」、「跨域」四大部分,以系列性的策展研究書寫,構築爬梳「交陪美學」的深層內涵,試圖探討當代藝術和民間藝術之間的交互滲透和內在張力,勾勒出藝術話語新路徑。本書涉獵評論之議題/作品之關鍵字:交陪論:後祭祀圈中的當代藝術潘春源/潘麗水/傀儡謠/洪通/黃志偉/神紋樣/八吉祥/鬼魂的迴返/邊緣藝術/陳秋山/廖慶章影像論:起咒出神的身影系譜臺灣狂公子/臺灣美學文件/張照堂/林柏樑/沈昭良/陳伯義/港千尋/多孔世界/東南亞攝影/民族誌詩學展演論:館閣陣頭的身體與當代巫山水蔡小月/南管館閣/陣頭/雲端香路/無垢舞蹈劇場/行者/壞鞋子舞蹈劇場/吃土/土方巽/孿主體/舞踏/黃蝶南天舞踏團/秋田鎌鼬美術館/帳篷劇/海筆子/Zomia跨域
龔卓軍 1966年出生於嘉義。國立臺灣大學哲學博士。曾任教於淡江大學通識中心、中山大學哲學研究所,2007年起任教於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博士班。 2006年發表《身體部署:梅洛龐蒂與現象學之後》一書,2007年獲中央研究院年輕學者研究著作獎。2010年起擔任《藝術觀點ACT》季刊主編,2011年獲國家出版獎特優獎。譯有法國哲學家加斯東.巴舍拉的《空間詩學》以及莫里斯.梅洛龐蒂的《眼與心》等書。策畫參與的「近未來的交陪」展覽,獲2018年第16屆台新藝術獎年度大獎;《獵人帶路:曾文溪溯源影像誌》獲2021年第45屆金鼎獎「非文學圖書獎」。 近年來進行多項大規模當代藝術界的田野調查及策展工作,能量驚人、影響深遠: ● 2013年:「我們是否工作過量?」/臺北誠品畫廊 ● 2014年:「絕對不純粹」東亞論壇:報民/AABB—臺南/東京交流計畫 ● 2014:「東亞.駐村.對話—r:ead#3」/臺南藝術公社 ● 2014:「鬼魂的迴返:臺灣國際錄像藝術展」/臺北鳳甲美術館 ● 2017:「近未來的交陪:蕭壠國際當代藝術節」/臺南蕭壠文化園區 ● 2017:「想要帶你遊花園:民樂交陪藝術祭」/臺中文化創意園區 ● 2018:「野根莖—2018台灣美術雙年展」/臺中國立台灣美術館 ● 2019 :「妖氣都市:鬼怪文學與當代藝術特展」/臺北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 2021:「TAKAO.台客.南方HUE:李俊賢」/高雄市立美術館 ● 2022:「曾文溪的一千個名字:Mattauw大地藝術季」/臺南總爺藝文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