館藏資訊
地形學被稱為地質學的最後一章,也是地理學的第一章,是探討地表的起伏、成因與人們如何利用的學門。地形學對自然地理而言,是主要的知識架構之一,提供我們系統研究地球科學與人地互動的基礎概念。地表的地形作用改變了地形,產生變遷。這是地表的自然作用,然而也對人類社會有許多的影響。當超過人們可以承擔的限度時,就形成災害,因此人們需要面對地形災害的成因與如何減少災害的損失。【關於臺灣地形研究室】成立於1992年的「臺灣地形研究室」,過去30年來致力於臺灣地景的保育工作,從概念的推廣到推動地質公園的入法,都是我們努力的方向。研究室持續提供相關政府部門地景保育研習與環境教育的課程,並協助相關國家公園、國家風景區、地質公園等調查與規劃研究。研究室每年出版兩期《地景保育通訊》,並陸續進行合作出版《Geoparks of Taiwan》(Springer)、《臺灣的國土監測報告》、《地形圖中的福爾摩沙》、《氣候變遷中的國家發展藍圖》、《臺灣的天然災害》、《臺灣的十大地理議題》等書。近年研究室除了持續沖蝕監測、高精度航空攝影等相關地形變遷研究外,並致力於推動臺灣地質公園與國際地質公園及保育運動接軌、解說員的培訓與認證、讀景運動等地景保育工作。
林俊全
臺灣大學地理學系學士、地理研究所碩士、英國倫敦大學博士(1991)。主要專長:自然地理學、地形學、地形災害、地景保育等領域。
現任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特聘教授,曾任臺大地理學系系主任、副總務長、全球變遷中心主任、校園規劃小組召集人等行政職,並擔任中國地理學會、工程環境學會、國家公園學會、地質公園學會理事長。
現任行政院永續發展委員會委員、教育部顧問、農業委員會自然地景審議委員會委員、內政部國家公園委員會委員、中央研究院未來地球委員會中華民國委員會委員。曾任科技部地理及區域學門召集人及教育部高中地理科課程標準委員會主任委員。
1992年起,推動成立臺灣地形研究室。主要研究為臺灣的海岸地殼變遷運動、泥岩與礫岩的沖蝕等。1992年起開始推動地景保育、國土監測、地質公園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