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書目資料

資料來源: 三民書局
2
0
0
0
0

一看就懂的個人經濟學 : 掌握如何「由窮變富」的理財哲學

  • 作者: 張大羽 著
  • 其他題名:
    • 掌握如何「由窮變富」的理財哲學
    • 閱讀的力量 ;
  • 出版: 新北市 : 楨德總經銷社.
  • 版本:初版
  • 叢書名: 閱讀的力量 ;12
  • 主題: 經濟學 , 通俗作品
  • ISBN: 9786267021217 (平裝): NT$350
  • 資料類型: 圖書
  • 讀者標籤:
  • 引用連結:
  • Share:
  • 系統號: 005498041 | 機讀編目格式
  • 館藏資訊

    有個人手裡拿著一個蘋果,而他真正想得到的是一塊錢。另一個人手裡有一塊錢,他很想吃蘋果。不過,對第二個人來講,這個蘋果用0.5元來買,才比較符合他的意願。於是,兩人進行了討價還價,最終,兩人都做出讓步,第二人花了0.75元買到了蘋果。雖然這兩個人沒有得到他們預期的最大利益,但都在可能的程度上,得到自己最大的利益。人類對物質財富的需要,催生了經濟學。經濟學,也正是一門「研究資源配置」的學問。不過,想搞清資源如何配置,就要搞清人類的行為;想搞清人類的行為,就必須深入人類的心理。於是,經濟學就從人類的「欲望」開始了。交換,是最初的也是最常見的經濟活動。最早的一批經濟學家,被稱作「古典主義經濟學家」。十八世紀的英國亞當‧斯密(AdamSmith,一七二三~一七九○),就是他們中的代表人物,也是「理性人假設」的創造者。在亞當‧斯密看來,一切經濟現象都源於人類的利己主義本性。由於每個人都是「理性人」,都希望得到利益的最大滿足,於是就出現了交換。而在交換的過程中,人們都得到了自己最需要的東西,在可能的條件下(比如支付能力)實現了自己了最大利益。而整個社會經濟,就由此運轉了起來。在早期的經濟學家看來,與人類的無止境的欲望相比,世界上的物品、財富總是稀缺的。而後來的經濟學家卻發現:與人類有限的購買能力相比,社會上的生產總是「過剩」的。為了實現社會中每個人「最大幸福」,經濟學家們開始了無盡無窮的探索旅程……「理性」,不可企及的目標?一提到經濟學,人們最容易聯想到的一個形容詞,恐怕就是「理性」了。人們的這種印象沒有錯,經濟學,它千真萬確就是一門以「理性」為基礎,而發展起來的科學。正如很多科學都建立在一種基本假設的基礎上,經濟學,也有它自己的基本假設。經濟學的這個最基本假設,叫做「理性人假設」,又稱「經濟人假設」。它的意思就是:每個人都在既定的條件下追求自己利益的最大化。而整個經濟學的體系,都是由「理性人假設」開始,逐步發展了起來。的確,在人們的印象中,經濟學是一門非常「理性」、非常現實的學問。如果一個人喜歡浪漫和幻想,人們就會說:經濟學恐怕不適合他,他應該去接觸文學藝術。不過,假如這個人有點浪漫「過頭」,不夠現實,以致於影響了自己的生活,人們又會對他說:「嘿,去學點經濟學吧!」

    資料來源: 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 Google Books Amazon
    回到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