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書目資料

資料來源: 三民書局
28
0
0
0
0

腸道.腸道菌與人體免疫 : 餵飽你的腸道菌, 就能提高免疫力改善身心健康

  • 作者: 邁爾 (Mayer, Emeran) 著
  • 其他作者:
  • 其他題名:
    • The gut-immune connection :: understanding the connection between food and immunity can help us regain our health
    • 餵飽你的腸道菌, 就能提高免疫力改善身心健康
    • about ;
  • 出版: 臺北市 : 大雁出版基地發行.
  • 版本:初版
  • 叢書名: about ;44
  • 主題: 腸道微生物 , 胃腸疾病 , 健康法
  • ISBN: 9786267045459 (平裝): NT$420
  • 資料類型: 圖書
  • 內容註: 譯自: The gut-immune connection : understanding the connection between food and immunity can help us regain our health
  • 讀者標籤:
  • 引用連結:
  • Share:
  • 系統號: 005504239 | 機讀編目格式
  • 館藏資訊

    疫苗無法遏止疾病,但腸道菌能衰弱的腸道會使我們更容易染疫,並增加重症的風險健康的腸道菌相是解決21世紀所有健康危機的唯一解方《腸道•大腦•腸道菌》暢銷作者以網絡科學的概念,再次解說「腸腦菌軸」的最新研究成果附:餵養腸道菌食譜為什麼罹患慢性病的covid-19確診者的死亡率較高?為什麼憂鬱症、神經退化疾病,甚至二型糖尿病患者各自都有類似的腸道菌相?腸道菌能如何幫助我們面對當前的重大健康危機?吳偉愷醫師(台大醫院肝膽腸胃科主治醫師)張立人醫師(《大腦營養學全書》暨《皮膚營養學全書》作者)劉博仁醫師/博士(台中市科博特診所院長)專業推薦(按筆劃順序排列)•腸道與腸道菌失去協調是現代人不健康的主因現代社會的食物已大大改變我們腸道菌的樣貌,許多肩負人體重要功能的菌株因缺乏需要的食物已不復存在,或改而以人體組織為食物,例如膳食纖維不足時,腸道菌會把腸道壁的黏液當作食物,使得我們的腸壁變薄,腸道通透性增加,引起慢性發炎,成為各種慢性病的根本原因,並一旦遇到嚴重的流行性疾病,導致中重症的機率就會大增。•不同的腸道菌各有不同的核心功能,多樣且豐富的腸道菌是健康的關鍵沒有腸道菌的參與,人體需要的荷爾蒙、神經傳導素、細胞激素等訊息傳遞分子都會不足。不同的腸道菌在這裡扮演不同的角色,雖然世界各地都有重要的研究單位對此展開研究,但我們對此的理解仍然相當初步。既然我們不知道哪一種腸道菌負擔哪一種功能,讓腸道菌豐富而多樣,就是最好的方案。•不只飲食會影響腸道菌,壓力、睡眠和運動也會人體從來不是線性的,網絡科學運用到人體上,也影響了我們對腸腦菌軸的理解。慢性壓力會影響腸道菌的基因活動,增加細菌與腸道免疫系統的接觸。運動會讓腸道菌組成產生變化,適度運動有益腸道菌相,但極限運動則會增加腸道通透性,讓身體發炎,讓你的身體一直處在免疫危機中。正念、冥想、正常的晝夜節律都必須加入我們維持健康腸道菌相的必須條件中。•提升免疫力,不是靠吃益生菌,而是餵飽你的腸道菌我們習慣吃益生菌保健,以為只要補充某些菌種,達到某種固定的腸道菌相,一切健康問題都能解決。但我們不知道的是,其實腸道菌隨著每天的時間節律、季節轉換、居住地點、所吃的食物一直在變動。我們不知道最適合的腸道菌相是什麼,因此靠補充益生菌來達到目標是非常不精準也不一定有效的方式。•以餵養腸道菌為目標的全新飲食方式餵養腸道菌,提供腸道菌食物讓腸道菌豐富多元,自然

    資料來源: 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 Google Books Amazon

    艾莫隆‧邁爾醫師(Emeran Mayer, MD)
    肝膽腸胃科醫師、神經科學家。針對消化系統與神經系統的互動如何影響人體健康,從事臨床及神經生物學研究超過三十五年,尤其關注情緒調節、內臟疼痛和肥胖。引領全球腸腦菌軸研究及慢性內臟疼痛領域,是公認世界級的專家。

    現任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奧本海默壓力與復原力神經生物學中心(Oppenheimer Center for Neurobiology of Stress and Resilience)執行長,消化道疾病研究中心(Digestive Disease Research Center)的共同主任。他主導的研究計畫連續二十五年獲得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經費補助。相關媒體報導見於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台、美國公共電視網、紀錄片《尋找平衡》(In Search of Balance)、《大西洋月刊》(Atlantic)、《科學人》、《紐約時報》、《衛報》等。現居洛杉磯。

    資料來源: TAAZE 讀冊
    回到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