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書目資料

資料來源: 三民書局
18
0
0
0
0

福利之鄉 煙囪之城 : 麥寮與六輕的矛盾共生

  • 作者: 陳瑞樺 作.主編
  • 其他題名:
    • 福利之鄉.煙囪之城 :: 麥寮與六輕的矛盾共生
    • 麥寮與六輕的矛盾共生
    • civil ;
  • 出版: 新北市 : 群學
  • 版本:一版
  • 叢書名: civil ;12
  • 主題: 社區研究 , 環境保護 , 文集 , 雲林縣麥寮鄉
  • ISBN: 978-986-99477-7-0 (平裝): NT$560
  • 資料類型: 圖書
  • 內容註: 含參考書目
  • 讀者標籤:
  • 引用連結:
  • Share:
  • 系統號: 005498757 | 機讀編目格式
  • 館藏資訊

    從經濟、政治、科學、宗教的全方位角度描繪地方社會與石化巨頭的拉扯及協商歷時八年田野調查,剖析重工業發展的社會後果邀請公民思考,應採取何種行動,才能降低「犧牲體系」的損害?麥寮的地理環境以「風頭水尾」著稱,在過去的生產條件下,農作不易,靑年人口也大量外流。當台塑決定將六輕設廠於麥寮時,鄉親們紛紛期盼麥寮能改頭換面。一九九四年,六輕正式動工,以塡海造陸的方式打造離島工業區,使麥寮原生的海岸線幾乎全被廠區取代。自此,大大小小的煙囪聳立,新的地景標誌誕生,讓麥寮成了一座「煙囪之城」。原以為設廠帶來的繁榮,足以讓鄉親安身立命,但隨後的發展卻讓原本的期待破滅,二〇一〇年七月的兩場大火事故更引爆了麥寮人的憤怒。地方頭人串連起來,首次成功動員全鄉十二村的鄉民參與抗爭,在中央與地方政府一齊施壓關切之下,台塑終於同意提供制度性的補償,令全鄉居民每年都能從「敦親睦鄰」基金中獲得回饋。再加上石化業帶給地方政府的龐大稅收,讓鄉公所得以提供鄉民充足的福利,這又使麥寮獲得了另一個稱號:「福利之鄉」。單一企業竟能對地方社會影響如此深遠,麥寮-六輕無疑是引人省思的案例。本書以「矛盾共生」的概念,剖析廠、鄉兩造之間的關係。一方面,六輕堪稱是當地最有力的行動者,它既以免費健檢、農漁輔導等回饋措施安撫民心,卻也挾著龐大資源,駁斥外界的污染指控。但另一方面,台塑也必須順應地方社會原先的運作邏輯,例如參與媽祖遶境、協助民眾解決交通及淸潔問題等等。當巨型廠區已徹底改變了鄉村形貌,居民也反過來要求企業負責,讓此一石化巨擘儼然扮演著如同地方政府的角色。麥寮的案例亦讓公民從宏觀層次來思考,每當大型工廠要到一地設置,在地團體應該怎麼做才能有效監督企業,並展開協商?而從歷史的角度,我們則看到了資本主義治理手段的綿密演化,以及社區面對資本與國家力量進逼時如何自我保護。綜上所述,本書透過紮實的田野調查與量化研究,針對石化業衝擊的多方面向所進行之考察,有助於我們思辨能源政策,並嘗試摸索產業與社會共贏的模式。本書特色◎切入視角全面,既細究資本力量對麥寮無孔不入的浸透,又同時彰顯地方社會的能動性。◎訪遍居民、政治頭人、六輕員工等各路行動者,提供平衡的觀點。人物刻畫立體,不讓敘事落入僵硬簡化的「加害者vs.受害者」二元框架。◎熱血青年學子的社會責任實踐,忠實刻畫鄉村居民的現實困境,兼具溫度與深度。「我本來吃到八十歲,現在剩吃到七十歲

    資料來源: 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 Google Books Amazon

    策畫者簡介
    清華大學麥寮訪調團
    由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學生發起的訪調團隊。2013年至2020年間的寒暑假,訪調團八次前往雲林麥寮,進行為期一至二週的田野考察,並在回校後舉辦寫作工作坊,將訪調所得轉化為報導及論文。本書是麥寮訪調團第一階段的研究成果。

    做為清華社會所的教研計畫,麥寮訪調的目的如下:(1)師生共同進行訪調及討論,以實作方式學習田野調查及社會分析的技藝,鍛鍊進行社會研究及社會報導的能力。(2)以總體、系統、動態的觀念,研究麥寮鄉不同面向的社會生活,回到社會生活中考察社會爭議,瞭解六輕工業區與麥寮地方社會的關係。(3)以地方誌及研究論文等形式,將訪調及研究所得與麥寮居民、社會大眾及學術社群共享。

    主編簡介
    陳瑞樺
    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人文社會學院學士班合聘副教授。研究旨趣在探討現代過程所帶動的社群關係變貌,考察社群、空間、文化三者的辯證關係,核心關懷在探索擁有不同歷史際遇、生命經驗、文化背景的人群如何共同生活。聯絡方式:chenjh@mx.nthu.edu.tw

    作者簡介
    楊淳卉
    曾是誤闖社會學的學徒,在書海中獲得樂趣,在田野中反思自己;目前為新聞工作者,專寫不討人喜歡的事物,但期許自己不放棄對社會的體察,以及對人的關懷。
    柯廷諭
    清大社會所碩士班畢,目前和一隻三花貓住在雲林。

    陳震遠
    清華大學化學系學士、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現為環團社畜一枚,在理解環境治理基本邏輯的同時,致力於追求每天睡好吃飽的普世價值。感謝在麥寮遇到的每一個人,這段田野經驗帶給我的感受與成長,遠比文字所能說明的更加豐富。也希望本書能讓更多人關心、理解麥寮,成為促使公民社會重新思考石化產業轉型與地方發展的小小助力。聯絡方式:chenyuan@gcaa.org.tw

    盧敬文
    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家庭醫學暨安寧緩和專科醫師。關注偏鄉醫療、勞動與環境健康議題,社會評論散見於《報導者》等網路媒體。曾任職嘉義基督教醫院、嘉基工會會員代表,現為嘉義市社區醫療發展協會理事,服務於台中市龍井區衛生所。聯絡方式:frlucienlu@gmail.com

    羅景賢
    2015年畢業於清大社會所。在研究所期間,有幸與瑞樺老師及同學們共組麥寮訪調團,在寒暑假一起走入麥寮,觀察、訪調、研究與生活,把六輕與麥寮的互動記錄下來。謝謝麥寮所有協助過清大社會所的人們,也希望這本書誕生,能夠觸動更多人投入,挖掘出更多臺灣在經濟發展的路上,那些被遺忘及忽略的真實故事。

    何孟樺
    在雲林山線長大,卻到大學才知道雲林所有鄉鎮,研究興趣為台灣政治及台灣民主化,畢業論文改寫出版為《狂飆一夢:台灣民主化與沒有歷史的人》。畢業後也從事相關工作。曾任民進黨發言人、青年部主任,目前也嘗試走到選舉第一線,參選市議員。在麥寮田野期間,受到許多鄉親的熱烈款待,各式的海產、溫暖的笑容、毫不介意的拜訪與打擾,使我們訪談順利進行,也謝謝我的高中老同學提供的協助,讓我多一層關係進入在地。希望我的書寫能把麥寮鄉親的故事給更多人知道。

    魏揚
    1988年生,大學就讀於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系,碩士階段分別於清大社會學研究所與英國牛津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就讀,目前為台大社會學研究所博士生。大學與研究所時期積極參與學生運動與社會運動,目前在博士班課業之外,亦任職於「綠色公民行動聯盟」擔任研究員,推動能源轉型、氣候行動。

    劉佳琪
    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在新竹學社會學,在麥寮學習做田野。

    資料來源: TAAZE 讀冊
    回到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