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書目資料

資料來源: 三民書局
10
0
0
0
0

巴黎左岸 : 法國文藝最璀璨的十年. 1940-1950

  • 作者: 波西耶 (Poirier, Agnes) 作
  • 其他作者:
  • 其他題名:
    • 法國文藝最璀璨的十年
    • 法國文藝最璀璨的10年
    • Left bank :: art, passion and the rebirth of Paris.
    • Redefine ;
  • 出版: 臺北市 : 城邦文化發行
  • 版本:初版
  • 叢書名: Redefine ;2APB05
  • 主題: 藝術史 , 二十世紀 , 法國巴黎
  • ISBN: 9789579199797 (平裝): NT$550
  • 資料類型: 圖書
  • 內容註: 譯自 : Left bank : art, passion and the rebirth of Paris. 1940-1950
  • 讀者標籤:
  • 引用連結:
  • Share:
  • 系統號: 005467091 | 機讀編目格式
  • 館藏資訊

    《紐約時報》《泰晤士報》《衛報》《文學評論雜誌》《金融時報》《經濟學人》一致好評! 硝煙將近,希特勒正醖釀一場狂人之戰,畢卡索已逃離繁華的巴黎,沙特與波娃在咖啡館與學生們沉溺於哲學與性的探索,布列松與尙雷諾瓦拍攝著資產階級的末世,羅浮宮的館長則早已將《蒙娜麗莎的微笑》與其他珍貴藝術品打包完成,送往各個祕密地點藏起。當納粹攻入花都,有人避走,有人淪為戰俘,有人視而不見,還有人選擇與惡魔共存(表面上),以換取「文明」的留存,但也有更多人持續抵抗,直到殘破不堪(主要是心理上)的巴黎終於在1944年迎接了勝利與重生。隨即而來的是各種新思想、新潮流的爭鳴齊放,混亂反而助長了文學、哲學、藝術的蓬勃與精彩,從1940到1950這十年,歷經了戰前、戰時、戰後三大階段,隨即而來的是新舊價値觀的破滅、重建──以及理所當然地──無止盡的爭論,直至今時今日。 烽火過後,這一群作家、哲學家、藝術家、作曲家,在巴黎小小一平方英哩的街區內,創造了歷史,改寫了世界的面貌。 他們辦了新雜誌、提出新哲學思維、改寫繪畫風格、挑戰婚姻與性別、創造電影的新浪潮。他們是沙特、西蒙.波娃、卡繆、山繆.貝克特、莒哈絲、畢卡索、梅洛-龐蒂、楚浮、莎岡⋯⋯ 這群人不僅活躍於巴黎左岸的藝文圈,也使全世界著迷於他們的生活、思考方式。 對世界充滿熱情的巴黎青年們,還希望能透過思想與行為改變世界--在資本主義與共產主義間,期望找到「第三條路」;新一代的畫家,超越了社會寫實主義畫風,轉而投入幾何抽象藝術;哲學家則開始思索人身為人最終的意義,並在巴黎咖啡館提出震驚世界的「存在主義」理論。 社會評論家波西耶埋首史料、專書與報章雜誌,並以絕妙的筆法,重述精彩、錯綜複雜的歷史事件,邀請讀者一同見證巴黎那十年的愛恨糾葛、哲學運動、社會改革與藝術創新,一睹巴黎左岸迷人的歷史與傳奇。 【書內人物】(部分)尚-保羅・沙特Jean-Paul Sartre 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 阿爾貝・卡繆Albert Camus 梅洛-龐蒂Merleau-Ponty 畢卡索Picasso 法蘭索瓦·楚浮François Truffaut 山繆・貝克特Samuel Beckett 瑪格麗特・莒哈絲M

    資料來源: 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 Google Books Amazon

    阿涅絲.波西耶Agnès Poirier
    出生於巴黎,在倫敦受教育。記者、廣播從業員、評論家和作家。波西耶替許多英美主流媒體撰稿,文章散見於《衛報》、《觀察家報》、《倫敦泰晤士報》、《國家》雜誌、英國BBC、美國CNN、Sky News等,她同時也是法國政治週刊《瑪莉安》(Marianne)的英國編輯。波西耶寫了四本介紹英法兩國不同行事風格的書籍,其中包括:《一針見血:一名法國女子對英國的看法》(Touché: A French Woman’s Take on the English)。波西耶任教於巴黎政治學院(Paris Institute of Political Studies),也替坎城影展預選參展之英國片。她巴黎倫敦兩頭住,喜歡騎單車、聽查爾斯・崔尼的音樂。

    資料來源: TAAZE 讀冊
    回到最上